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

「流浪攝」十個看日出的海濱 (前篇)

香港面積雖然只有1100平方公里,但海岸線曲折蜿蜒,經歷海浪長年累月拍打,形成很多大大小小的沙灘和海濱,為我們提供了消閒和拍攝好去處。對著大海視野廣闊,水面又會倒照晨曦彩霞,所以海邊一直以來都是拍攝日出的熱點,我們為大家介紹十個地方,大多是交通方便和容易到達,希望你也能享受箇中樂趣。

1)  漁村風貌三門仔
這裡有兩個地點可拍日出,一是近沙欄小築的沙灘,另一個是暉曜花園前的渡頭,兩者都就近路邊,一下車就可拍攝,太陽會從遠山冉冉升起,配合前景的小船和碼頭,甚有寧靜的漁村風貌。由於接近民居,務必降低聲浪,也不要胡亂泊車,阻塞村路。



2巨岩海岸龍蝦灣
龍蝦灣路盡處是騎術中心,沿郊遊徑方向繞過它便聽到沙沙海浪聲,走到海邊是佈滿石頭的沙灘,旁邊全是侵蝕嚴重的巨石,可以遙看一望無際的大海,使人心曠神怡。留意大石之間有很多空隙,容易失足受傷,敬請量力而為,安全至上。




3城市海岸吐露港
在科學園碼頭附近的防波堤是釣友的集中地,也是看日出的好地方,這裡景觀明曠開揚,一邊是雄偉的八仙嶺山脈,另一邊是高聳的馬鞍山高樓,這裡由於接近市區,所以有很多晨運客來踏單車和游泳。



4) 六角石陣撿豬灣
萬宜水庫東壩四周都滿佈六角石柱,壩下有一捷徑可通往景點處處的撿豬灣,這裡可聽到海浪沖擊石卵的咚咚嚮聲,身處當中的滾石灘,人被世界級玄武岩重重包圍,石柱都被冠以不同的名字,增加了不少趣味,如斷柱岩,望洋台,斧劈崖等。注意六角柱風化嚴重,有機會隨時飛脫,所以不要貼近崖壁。




5) 長途偏遠赤門海

船灣淡水湖東壩對出的峽長水域,稱為赤門海峽,聽說是分遠古的地貌,這裡的海岸充滿硃紅色的石頭,而且侵蝕得嶙峋古怪,在風高浪急下更見氣勢,不枉路程遙遠都是值得。如遇上雨水充足的日子,有機會看到水塘排洪,也是不可多得的拍攝題材。




拍攝海浪的技巧:

海浪是動態的流水, 若以不同快門曝光,會得出截然不同的效果,例如風浪不大的水面,如以長曝(10秒以上) 方式就可得到平滑寧靜的感覺,有需要時使用ND減光鏡獲取慢快門,如海浪頗急,曝光1/10 秒便拍出它的動感,用1/200 以上快門可以捕捉到定格的浪花。也要留意水面,潮池,水漥等反光部份,可以納入畫面增加趣味,亦可用石頭或
人物剪影構圖,使相片不至太過單調。

安全及注意事項:
1)
出發前先了解目的地情況,計劃好行程及時間。
2)
安全第一,不應為拍一張相片而存博彩心態。
3)
穿著適合的裝束,例如防滑鞋。 
4)
結伴同行,互相照應。
5)
留意潮汐漲退和天氣變化。

流浪攝簡介:
流浪攝是聯C兄,露伊和Tony組成的山野攝影組合,致力拍攝香港郊野風光,發掘本土幽山美地,流浪攝一直廣受注目,成立不足兩年已熱爆網絡及媒體,曾接受各大電視電台和報章雜誌等訪問多達四十次。 最近成立了「流浪教室」教授攝影,同時也是Nikon School 客席導師,推動本地山野攝影不遺餘力。

流浪攝專頁: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WanderingPhotography

流浪攝網誌:
http://wanderingphotographyhk.blogspot.hk/

流浪攝聯絡:
wanderingphotographyhk@gmail.com

歡迎分享文字和相片,敬請標明出處。
Copyright©版權屬於流浪攝所有。

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

「流浪攝」十個美麗的自然現象 (前篇)

香港人生活忙碌,每天應付大量工作和交際,沒太多時間認識我們的天空和土地,但只要你肯花點時間觀察,細心欣賞身邊事物,總能發現它的美善和變化,以下都是我們在香港拍過的美麗景象,希望可以引起你的關注和興趣。

佛光 (Brocken Spectre)
彩色光環成因比較複雜,概略而言是陽光透過水點反射及衍射後形成彩虹光環的光學現象,而且光亮區的中心經常包括觀察者本身的陰影。觀察者要站在高處和背向陽光,面前要有均勻水滴的雲霧,當陽光在背後照射,人影就會成一直線地投射在雲霧上的彩色光圈。同一原理,乘搭飛機也會有機會看到下面的雲頂,有彩光包圍機身影子的現象。

拍攝要點:減EV 以得到較深色的圖像,多些把現場環境納入構圖,例如山坡,石頭或花草。

01.
大刀屻佛光



彩雲 (Iridescent Clouds)
彩雲見於太陽附近很薄的雲層,太陽光穿過同樣大小的水點或冰晶,透過衍射現象而產生彩色的感覺,天氣晴朗的日子比較易看見,通常它只是日華現象的一小部分,因為呈現整個日華的條件是全天空都是薄雲。 

拍攝要點:對焦在彩雲上,避免直視太陽中心,減EV 可令彩雲比較明顯。

02.
小馬山彩雲



曙暮輝線 (Crepuscular rays)
曙暮輝線是雲隙光一種,在日出或日落時份,太陽底至地平線,光束被巨型物體如建築物,山頭,高聳的積雲阻擋,就會在天空留下一明一暗,一橙一藍的間隙,稱為曙暮輝,如果光束射到頭上,甚至背後,去到太陽的相反方向,就稱為反曙暮輝線 (Anticrepuscular rays),通常在極晴朗天氣下才會出現。

拍攝要點:留意天地的光暗,不要天空過曝,地面太黑,可以搖黑卡拉近光差。

03.
泥涌曙暮輝線 



04. 南果洲群島曙暮輝線



05. 花瓶頂反曙暮輝線



06. 馬草壟反曙暮輝線



藍眼淚 (Blue Sand)
漆黑的晚上,海浪拍打岩岸,發出幽幽藍光,好像會發光的沙粒,腳踏又會出現光亮的腳印,這樣神奇的藍眼淚原來是由夜光藻 (Noctiluca scintillans) 組成,因為它們具有螢光素,受到外在刺激時就會發出螢光,然而這些海藻往往與紅潮一同出現,所以藍眼淚可能是污染的警號。

拍攝:使用腳架,以長曝方式拍下微弱的藍光。

07.
龍尾灘藍眼淚



08. 龍尾灘藍眼淚



閃電 (Lightning)
當積雨雲中氣流強烈上升,雲中的水珠和冰粒便會分裂而產生電荷。一般來說,積雨雲的上部帶有正電荷,中下部帶負電荷。當正負電荷之間的電壓超過某臨界值時,雲與雲或雲與地之間就會出現放電的現象,閃電有如一把閃閃生輝的利劍割破長空,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震撼,如果加上城市夜景襯托,可以拍出極具衝激的畫面。

拍攝要點:因應現場環境,一般設定都以光圈F6  F10,快門3秒到10秒,ISO不用太高,200800就可以,關掉防震功能,用腳架穩定相機,設成連拍模式,這是懶惰卻又有效率的方法,回家後慢慢揀選拍中閃電的相片。拍閃電一定要注意安全,請留在室內或有蓋建築物內,閃電的來勢和密度資料可參考網上天文台雷達影像。

09.
維港閃電



10. 大埔閃電



11. 將軍澳閃電



以上資料均參考天文台網站及百科全書,如有錯漏,歡迎指教,謝謝。
特別鳴謝林sir林超英先生,百忙之中給予寶貴意見,衷心多謝。

流浪攝簡介:
流浪攝是聯師兄,露伊和Tony組成的攝影組合,致力拍攝地道郊野風光,發掘香港幽山美地。曾接受各大電視電台﹑報章雜誌,網站平台等三十多次訪問:無線電視,鳳凰衛視,香港電台,商業電台,新城電台,蘋果日報,東方日報,忽然一周,新假期,DCfever, Photoblog 等,同時為獨立媒體及Yahoo Gotrip 撰寫博文,也是Nikon School HK的嘉賓導師。

流浪攝專頁:

流浪攝網誌:

歡迎分享文字和相片,敬請標明出處。

Copyright©版權屬於流浪攝所有。

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

「流浪攝」雲遊大刀屻

日期:2014.02.07
地點:大刀屻

在香港要看雲海,當然應該盡量跑到最高的山頭碰碰運氣,但是我們怎能想到,當天的雲層高度,竟然出奇地低至四百米左右,所以只要肯走上山,幾乎都可以看到地道的香港雲海。

事前整天查看天文台的數據,心裡盤算雲海出現的機會頗大,再好的計劃也要付諸行動才能實現,於是在午夜帶齊裝備上山,初時選擇大帽山是因為它夠高,而且交通尚算方便,可以趕及回程上班。但到達大帽山停車場後發現天氣並不理想,除了寒風刺骨外,濃霧不停地吹襲使能見度偏低,但既然一場來到也要跑到山頂看個究竟,霧氣並沒有因為我們的誠意而稍被吹散,反而愈來愈濃,在山上足足呆了兩個小時依然視野矇矓,於是失望地決定回家好好休息。

下山途中碰到不少正在上山的朋友,我們走到在禾塘崗看見一大片雲霧囤積在觀音山,想像如果走上對面的大刀屻會是怎樣的情況,再看看地圖確定太陽升起時不會被四方山擋住,那刻距離日出時間只有一小時,於是二話不說地開車到山腳停下,一口氣穿越茂密幽暗的林徑,濃霧使連綿不盡的樓梯更加濕滑,髮端也沾上冰冷的霧氣,樹葉被水滴不停拍打,發出滴滴㗳㗳的聲音,那刻除了我們,看不見一個人。

再往上跑了半小時,發現水氣稀薄了不少,查看地圖知道站在四百米的高度,還有五十米就到達目的地,唯有奮力地走下去。霎時間,眼前隨著一陣冷風吹過變得清晰,遠方天際漸漸吐露微光,原本漆黑的景物也能隱約看見,此時,我們驚訝地發現一大片雪白的雲瀑躍現眼前! 如果留在大帽山,也可以看見雲海,但距離會頗遠,現在雲層就在腳下數十米,人似在騰雲駕霧一樣,感覺截然不同。我們沒有坐下休息一秒鐘,也不理會衣服被汗水和霧氣弄致濕透,只不停瘋狂地拍攝,期望用相片凝住那令人驚呆的景致。

平時走過尖削的大刀屻,鐵鏈旁邊是一瀉千里的懸崖,現在化成一個巨型泡泡浴場,實在不可思議。 面前的雲瀑蓋掩了整段林錦公路,連梧桐寨,林村河,嘉道理農場也看不見,以超廣角鏡頭也不足以攝入整個畫面,唯有拍五張合成全景圖才可以看到它的遼闊。

站在山頂,一面是北區和深圳的景色,另一面是大帽山,馬鞍山和九龍坑山的遠景,雲瀑在近山的邊沿如浪濤般拍打,太陽則從遠方的雲層攀升,發出一道道如舞台射燈的雲隙光,似在告訴大家好戲正在上演。拍完日出後趕著下山,沿途感覺好像有物件跟著走,於是四周張望一番,嚇然發現自己的身影被一度圓形彩虹包圍著,感到非常驚奇和有趣,查考後得知這是光學現象稱作佛光 (Brocken Specter),是人/物件在太陽和霧之間就有機會形成,我們都是第一次在山上遇見。  (維基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5%89%E7%92%B0_(%E5%85%89%E8%B1%A1)

我們曾在香港三大高山拍過雲海,也曾打算走到其他山頭嘗試,今天腳在誤打誤撞之下實現計劃,感覺無比興奮。


01 茂密幽暗的林徑


02 雲層瀰漫山間


03 一大片雲瀑就在腳下


04 對面就是大帽山


05 海角一隅


06 金黃色的雲隙光灑在雪白的雲海上


07 鐵鏈旁邊是一個巨型泡泡浴場


08 旭日初升在馬鞍山頂


09 雲霧下的深圳高樓


10 回程時碰到一個獨行者


11 五合一全景圖才可展現它的遼闊


12佛光如彩虹包圍著身影。




流浪攝簡介:
流浪攝是聯師兄,露伊和Tony組成的攝影組合,致力拍攝地道郊野風光,發掘香港幽山美地。曾接受各大電視電台﹑報章雜誌,網站平台等三十多次訪問:無線電視,鳳凰衛視,香港電台,商業電台,新城電台,蘋果日報,東方日報,忽然一周,新假期,DCfever, Photoblog 等,同時為主場新聞及Yahoo Gotrip 撰寫博文。

流浪攝專頁: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WanderingPhotography

流浪攝網誌:
http://wanderingphotographyhk.blogspot.hk/

歡迎分享文字和相片,敬請標明出處。

Copyright©版權屬於流浪攝所有。

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

「流浪攝」香港看雲海?

香港人要看雲海,很多時都會選擇較近的台灣,例如上到海拔3,158米的合歡山,山愈高,遇上的機會自然愈大,但香港山峰頂多也是九百幾米,要看到一望無際的雲海真是非常困難,根據非正式統計,20122013年內,僅分別出現了5次和3次大規模雲海,且都在春天發生,雖然罕見,但在某些特定環境下,我們也可欣賞到專屬香港的地道雲海美景。 


怎樣估計有雲海?

除了靠運氣,我們必須留意天文台的一些數據:
1) 
最重要是濕度夠高,百份之九十或以上,沒有水氣霧氣,怎會有雲海?
2) 
風速不能太猛,低於三級的風力,避免吹散雲霧。
3) 
早晚沿海有霧,增加了出現雲海的機會和厚度。
4) 
雲層高度需低過九百米,否則人只會身在霧中,數字可參考機場天氣報告的一欄。
5) 
盡量上到最的高山,例如大帽山,鳳凰山或大東山。

如何拍攝雲海?

根據經驗,雲海較多在午夜形成,延續至中午後慢慢散去,所以拍雲海大致可分三個時段,所需要的器材也有所不同。

1) 
午夜的星月雲海

器材可調較M mode的相機,腳架,黑卡,快門線,漸變灰卡。
方法由於環境昏暗,快門會很慢,所以要用腳架和快門線避免影像模糊,也要開大光圈(F2.8)和提高ISO(1200),如果月亮太光,就要搖黑卡和漸變灰協調天空和地景的光差。

2) 
晨曦的日出雲海

器材可調較M mode的相機,腳架,黑卡,快門線,漸變灰卡。
方法跟拍日出分別不大,主要使用黑卡和漸變灰卡控制前景和遠景的光差,特別留意要讓雲海曝光足夠,保持雪白。另外,較慢快門(5秒以上)使雲海柔滑如絲,較快快門(1秒以內)凝住雲海的層次感。

3) 
早上陽光充沛的雲海

器材任何相機。
方法跟一般風景相接近,可手持拍攝,使用較細光圈得到較深的景深。
建議嘗試不同焦距以取得不同構圖,因為能夠遇上廣闊無邊的雲海真是十分難得,總要盡情拍個夠吧!

需要帶甚麼物品?

春天時上到高山,一定很冷和大風,因為每升高一百米,溫度下降0.6度,多穿保暖衣物是明智之舉,首推輕薄的排汗風褸,既可防風又可擋水氣。聰明的朋友也會戴上帽子,因為霧水會弄濕頭髮,令你變成落湯雞,另外,水氣使路面濕滑,最好穿上咬地行山鞋。山高路遠,請帶備足夠水和食物,最後,記著只留低腳印,務必帶走垃圾。

很幸運地,這幾年間我分別在鳳凰山,大東山和大帽山都遇過雲海,而且每次都各具特色,令人流連忘返希望大家今年都能夠遇上香港雲海景致。 

大帽山雲海













鳳凰山雲海





大東山雲海















流浪攝簡介:

流浪攝是聯師兄,露伊和Tony組成的攝影組合,致力拍攝地道郊野風光,發掘香港幽山美地。曾接受各大電視電台﹑報章雜誌,網站平台等三十多次訪問:無線電視,鳳凰衛視,香港電台,商業電台,新城電台,蘋果日報,東方日報,忽然一周,新假期,DCfever, Photoblog 等,同時為主場新聞及Yahoo Gotrip 撰寫博文。

流浪攝專頁: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WanderingPhotography

流浪攝網誌:
http://wanderingphotographyhk.blogspot.hk/

歡迎分享文字和相片,敬請標明出處。
Copyright©版權屬於流浪攝所有。